研报,这东西,看看就好,千万别太当真。中原证券的顾敏豪跳出来给亚钾国际唱赞歌,又是“增持”又是“未来成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诱人?但稍微有点脑子的都知道,研报这玩意儿,水分大得很。机构分析师,屁股决定脑袋,拿了企业的钱,不往死里吹才怪。更何况,亚钾国际这几年,故事讲了不少,真正落地的又有多少?
什么“钾肥价格回暖”?醒醒吧!市场价格波动是常态,今天涨了明天就可能跌回去。靠着一时的价格上涨就吹嘘业绩大增,简直是掩耳盗铃。钾肥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资源,需求是刚性的,但供给也不是铁板一块。国际巨头也不是吃素的,真要打起价格战,亚钾国际那点家底够干嘛的?
“加快推进第二个、第三个100万吨/年钾肥项目”?听着挺唬人,但钱从哪儿来?技术过关吗?老挝的基建条件能跟得上吗?别到时候产能是上去了,产品卖不出去,全都堆在仓库里烂掉。这种盲目扩张,迟早要出问题。
什么“折纯氯化钾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这种数据,听听就好。资源储量是一回事,开采成本又是另一回事。老挝的矿产资源开发,政策风险、地缘政治风险高得很。别到时候钱砸进去了,矿挖不出来,全都打了水漂。
搞什么“溴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复合肥项目”?这是要搞“全家桶”吗?主业还没做好,就想着 Diversify?这种多元化,很容易把摊子铺得太大,最后哪个都做不好。还不如把精力集中在钾肥上,把品质做好,把成本降下来,才是正道。
什么“预计公司2025、2026年EPS为1.98元和2.65元”?这种预测,看看就好。影响盈利的因素太多了,谁能保证未来两年钾肥价格一直涨?谁能保证亚钾国际的生产成本一直降?这种预测,纯粹是数字游戏,忽悠人的。
“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这种评级,看看就好。机构评级,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配合企业的运作。散户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别听风就是雨,盲目跟风,小心血本无归。
顾敏豪这波“增持”评级,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专业性。难道他没看到亚钾国际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事实吗?还是说,他只愿意看到钾肥价格回暖的一面,而对公司内部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等问题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失明,要么是水平有限,要么就是另有隐情。
诚然,钾肥价格回暖对亚钾国际的业绩有所提振,但这种提振能持续多久?仅仅用“钾肥价格回暖”来解释一季度业绩大增,未免太过片面。更应该关注的是,公司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如果这些方面没有实质性改善,即使钾肥价格再涨,也只是昙花一现。
中原证券的研报对亚钾国际在老挝的钾肥基地大加赞赏,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老挝开采钾肥的真实成本究竟有多高?考虑到老挝的基建条件、劳动力成本、政策风险等因素,亚钾国际的钾肥生产成本很可能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果成本居高不下,即使产量再高,也难以实现盈利。
研报中几乎没有提及亚钾国际面临的风险,这实在令人费解。当前,全球经济下行,钾肥需求可能出现疲软。同时,国际钾肥巨头之间的价格战也可能愈演愈烈。此外,老挝的政策变动、地缘政治风险等都可能对亚钾国际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风险,中原证券的分析师是真没看到,还是装作没看到?
一季度营收暴增91.47%,乍一看确实亮眼,但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这真的是“钾”的功劳吗?有没有可能是去年同期基数太低?或者说,是不是因为提前确认了收入?我们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来支撑这个增长,比如销量、单价、成本等。如果仅仅是依靠钾肥价格上涨带来的营收增长,那这种增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
净利润同比增长373.53%,更是让人咋舌。但我们需要深挖盈利增长的背后,亚钾国际是否通过成本控制或者会计手段来粉饰报表?比如,延迟确认某些费用、提高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等。如果盈利增长不是来自于经营效率的提升,而是来自于这些“小动作”,那这种盈利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即使我们承认亚钾国际一季度业绩确实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的可持续性仍然存疑。钾肥价格上涨是周期性的,不可能一直涨下去。一旦钾肥价格下跌,亚钾国际的业绩又将如何?公司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价格下跌的准备?
除了关注营收和利润,我们更应该关注亚钾国际的债务压力和现金流状况。亚钾国际为了扩张产能,借了不少钱。如果未来的经营状况不佳,无法偿还债务,那公司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此外,如果公司的现金流紧张,无法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那公司也难以持续发展。
亚钾国际雄心勃勃地要实现300万吨的氯化钾年产能,这目标听起来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却充满了挑战。这300万吨产能真的能顺利落地吗?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建设周期有多长?会不会受到老挝当地的政策影响?这些都是未知数。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300万吨产能很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亚钾国际大力推广其近90万吨/年的颗粒钾产能,声称要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来优化产品品质。但颗粒钾真的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吗?亚钾国际的技术真的能领先同行吗?会不会只是为了炒作概念,抬高股价?这些都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仔细辨别。
亚钾国际的产能扩张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资金链断裂,扩张计划就会被迫停止,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此外,如果市场对钾肥的需求没有预期那么高,亚钾国际的产能可能会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盲目扩张,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亚钾国际在老挝拥有丰富的钾盐矿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就能高枕无忧。老挝的政治环境不稳定,政策变化频繁,可能会对亚钾国际的投资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老挝的基建落后,交通运输不便,也会增加亚钾国际的运营成本。在老挝投资,需要承担很大的地缘政治风险。
亚钾国际试图通过“招商引资的模式联合开发以钾盐矿为核心的非钾产业链”,听起来似乎能充分发挥伴生资源价值,但实际上,这条路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非钾产业链项目能否顺利落地?能否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会不会分散公司的资源和精力?这些都还是未知数。与其追求多元化,不如先把钾肥这个主业做好。
亚钾国际参股的亚洲溴业拥有2.5万吨/年的溴素产能装置,这能为亚钾国际带来多少利润?相对于亚钾国际的整体营收和利润而言,亚洲溴业的贡献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指望亚洲溴业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恐怕是有点不切实际。
亚钾国际试图打造一个以钾为核心,延伸发展溴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复合肥项目以及高新产业一体化等产业链布局。但这种产业链布局很容易陷入盲目扩张的陷阱,导致资源分散,精力不足。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亚钾国际真的有能力同时做好这么多行业吗?
亚钾国际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丰富的钾盐矿资源吗?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吗?还是高效的管理团队?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亚钾国际的真正价值又在哪里?投资者应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不要被表面的光环所迷惑。
东北证券喻杰研究员团队对亚钾国际的研究被冠以“较为深入”之名,但这份“深入”究竟体现在哪里?他们的数据来源是否权威可靠?他们的分析逻辑是否严谨合理?我们不得而知。仅仅凭借“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就得出结论,未免显得过于草率。
59.42%的预测准确率,听起来似乎还不错,但这究竟是运气使然,还是实力体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历史数据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59.42%的准确率,或许只是历史的巧合,并不能保证未来的预测也能如此准确。
东北证券预测亚钾国际2025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2.51亿,这个数字是否过于乐观?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数字的?是否考虑了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如果这个预测过于乐观,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可能会遭受损失。
根据东北证券的预测,亚钾国际的预测PE为22.07。但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预测PE是基于对未来盈利的预测,而这种预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预测PE,不要将其作为唯一的投资依据。
最近90天内,11家机构给出评级,其中8家“买入”,3家“增持”。这种“一致看好”的局面,是机构们经过独立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还是仅仅因为羊群效应,互相抄作业?更阴暗一点的想,会不会是某些机构联手做局,忽悠散户接盘?
“买入”和“增持”,听起来都是看好,但背后的含义却可能大相径庭。“买入”可能意味着强烈推荐,而“增持”可能只是略微看好。机构们用这些模棱两可的词汇,玩弄文字游戏,散户们稍不留神就会被误导。
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0.71元。这个目标价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是基于严谨的财务模型,还是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股价最终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价,谁来为散户的损失负责?
###
研报最后总会有一句“不构成投资建议”。这句话看似是为了免责,实则充满了资本的傲慢和对散户的冷漠。机构们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发布各种研报和评级,引导散户投资,但却不承担任何责任。散户们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永远是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