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世界向來不缺新故事,新技術,更不缺一夜暴富的神話。最近,我又在推特上刷到幾個“明日之星”——Initia、Fogo、Succinct、Resolv 和 Snapchain。它們個個來勢洶洶,號稱要解決現有區塊鏈的各種弊病,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但說實話,看多了這些 “革命性” 的項目,我已經有點審美疲勞了。回想一下,有多少曾經風光無限的 DeFi 項目,如今早已被人遺忘?有多少宏偉藍圖,最終淪為一地雞毛?
這一次,我不想再盲目跟風,而是想用更批判性的眼光,仔細審視這些新項目。它們的技術真的有創新嗎?它們的代幣經濟模型合理嗎?它們真的能解決實際問題,還是只是在玩概念炒作?更重要的是,它們的團隊靠譜嗎?會不會割完韭菜就跑路?
我會盡量拋開那些花哨的包裝,深入挖掘它們的本質,並結合我個人的理解和判斷,給出一些主觀的評價。記住,這不是一篇客觀中立的評測報告,而是一個老韭菜的真誠吐槽。希望我的分析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讓你更理性地看待這些 DeFi 新貴,不要輕易被它們的宣傳口號所迷惑。畢竟,幣圈水深,一不小心就會被淹死。
Initia,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夢幻色彩,彷彿要帶我們進入一個 DeFi 的伊甸園。它號稱要通過整合不同的 L2,構建一個模塊化的應用鏈生態,解決以太坊的擴容問題。
不得不說,這個願景聽起來確實很誘人。但仔細想想,類似的概念我們已經聽過太多了。Cosmos、Polkadot,哪個不是想做多鏈互聯?結果呢?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
Initia 的核心思想是將 L1 和 L2 深度融合,構建一個相互交織的生態系統,他們稱這些 L2 為 “Minitias”。 聽起來有點像 Avalanche 的子網,都是想把不同的鏈連接起來,實現更好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
但問題是,這種多鏈架構真的能解決以太坊的問題嗎?在我看來,它反而可能會帶來更多的複雜性和碎片化。不同的 L2 之間如何互操作?流動性如何分配?用戶體驗如何保證?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更讓我擔心的是,Initia 為了兼容不同的開發者,居然同時支持 EVM、MoveVM 和 WasmVM 三大虛擬機架構。這聽起來好像很 inclusive,但實際上可能會導致生態系統的混亂和不兼容。不同的虛擬機之間如何協同工作?開發者如何選擇?這簡直就是一場技術上的大雜燴。
Initia 還搞了一個鏈上流動性機制,強制 50% 或更多的 INIT 代幣作為交易對,並通過 DPoS 機制獲取收益獎勵。 這種 “內置流動性” 的設計,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龐氏經濟學。它短期內可能會刺激代幣價格上漲,但長期來看,只會讓整個系統更加脆弱和不穩定。
說到代幣經濟學,Initia 就更加讓人失望了。官方只公布了四個細節,其中最重要的代幣分配比例,卻遮遮掩掩,含糊不清。 50% 分配給 VIP 及預留流動性池,15% 歸屬投資者,剩下的一部分留給社區。 這個分配比例合理嗎?我看不出來。 投資者拿走 15%,那團隊呢?難道他們是活雷鋒,不拿一分錢?
更讓我反感的是,Initia 聯合創始人 Zon 居然說 “vesting 是一份禮物。它能避免你過早拋售,迫使你保持信仰”。 這話聽起來好像是在為用戶著想,實際上卻是在暗示:我們會搞一個 vesting 的空投方式,讓你們這些散戶慢慢解鎖,別想一下子套現走人。
總的來說,Initia 這個項目給我的感覺就是:概念很美好,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 它的技術架構過於複雜,代幣經濟學又不透明,而且還存在龐氏經濟學的嫌疑。
更重要的是,它能否真正吸引到足夠多的建設者和用戶?畢竟,一個生態系統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技術,更取決於人。 如果沒有人願意在 Initia 上開發應用,沒有人願意使用 Initia 的代幣,那麼它最終只會淪為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
所以,對於 Initia 這個項目,我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我不會輕易All in,而是會先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它能否真正兌現自己的承諾。
Fogo,這個項目一聽名字就讓人聯想到火焰,似乎要以極快的速度燃燒整個區塊鏈世界。它最大的賣點是採用了由 Jump Crypto 開發的高度優化版 Solana 驗證器客戶端 Firedancer,號稱可以達到每秒 100 萬筆交易(TPS)。
我的天,100 萬 TPS! 這個數字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要知道,以太坊的 TPS 只有區區幾十筆,Solana 也只有幾千筆。Fogo 真的能做到 100 萬 TPS 嗎? 我對此表示高度懷疑。
Fogo 採用 Firedancer 作為其網絡上唯一的執行客戶端,這確實是一個大膽的舉動。 Firedancer 據說可以極大地提高 Solana 的性能,但它甚至還沒有在 Solana 網絡上全面啟用。
Fogo 聯合創始人 Doug Colkitt 說:“這就像擁有一輛法拉利,卻只能在紐約市堵得水泄不通的路上開。” 他的意思是,Solana 的速度受到了其他節點的限制,無法充分發揮 Firedancer 的潛力。
但問題是,Fogo 真的是一輛法拉利嗎? 還是只是一個貼了法拉利標籤的拖拉機? 即使 Fogo 真的能達到 100 萬 TPS,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的區塊鏈應用,有哪個需要這麼高的 TPS? 難道是要用區塊鏈來刷抖音嗎?
更讓我擔心的是,Fogo 為了追求速度,可能會犧牲一些安全性或者去中心化。 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 Fogo 的安全性或者去中心化出了問題,那麼再快的速度也毫無意義。
Fogo 運行 Solana 虛擬機(SVM),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以輕鬆地將 Solana 應用遷移到 Fogo 鏈上。 預計將會湧現一波分叉潮,各種 “鋥亮” 的新代幣將在 Fogo 鏈上出現。
這聽起來好像很 exciting,但實際上卻是一種 “新瓶裝舊酒” 的炒作。 Fogo 無非就是想通過複製 Solana 的生態系統,來吸引用戶和開發者。 但這種做法真的能成功嗎? 我對此表示懷疑。
Solana 生態系統中的參與者,對 Fogo 的態度也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 Fogo 可以為 Solana 帶來更多的競爭和創新,也有人認為 Fogo 只是在蹭 Solana 的熱度,會對 Solana 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Fogo 的貢獻者包括來自 Douro Labs 的成員,該團隊是預言機網絡 Pyth 背後的開發力量,而 Pyth 網絡本身與 Jump Crypto 有著緊密關聯。 這意味著 Fogo 背後有著強大的資本和技術支持。
總的來說,Fogo 這個項目給我的感覺就是:野心很大,但風險也很高。 它的技術優勢不明顯,生態系統也缺乏創新,而且還面臨著來自 Solana 的競爭。
如果 Fogo 無法在速度之外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那麼它最終只會淪為一個昙花一現的炒作項目。
Fogo 在由 Distributed Global 領投、CMS Holdings 跟投的種子輪融資中籌集了約 550 萬美元。 此前該公司已從 Echo 平台處獲得 800 萬美元融資。
開發者網絡在 2024 年末上線,測試網即將推出,主網預計將於 2025 年年中啟動。 目前關於代幣或空投的信息還不多。
對於 Fogo 這個項目,我持保留意見。 我不會輕易相信它的 100 萬 TPS,而是會更加關注它的實際應用和生態系統建設。
Succinct,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力量,彷彿要用 ZK 技術簡潔明瞭地解決區塊鏈世界的各種难题。它號稱要構建 “真正的世界軟件”,讓開發者更容易地使用 ZK 技術,實現區塊鏈的擴容、互操作性和隱私保護。
ZK 技術,也就是零知識證明,一直是區塊鏈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 它可以讓你在不泄露任何信息的情況下,證明某件事情是真的。 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
但問題是,ZK 技術的落地應用卻一直進展緩慢。 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ZK 技術太複雜了,大多數開發者根本搞不明白。
目前,每個項目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證明系統,例如 zkSync 和 Scroll,它們都通過零知識證明技術實現擴展,但基礎設施是碎片化的。 這意味著大量的重複勞動和資源浪費。
更糟糕的是,許多項目依賴中心化的服務提供商來生成證明。 這不僅增加了安全風險,也違背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精神。
此外,生成證明的成本非常高昂,這也阻礙了 ZK 技術的普及。
Succinct 試圖通過構建一個共享的證明市場來解決這些問題。 開發者可以專注於構建應用(如 Rollup、跨鏈橋、預言機),而將生成證明的工作外包給網絡節點來完成。
這聽起來好像很不錯,但實際上卻存在一些挑戰。 如何保證證明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如何激勵網絡節點提供高質量的證明服務? 如何防止惡意節點提交虛假證明?
更重要的是,Succinct 的解決方案真的能降低 ZK 技術的成本嗎? 如果生成證明的成本仍然很高,那麼開發者為什麼要選擇 Succinct 呢?
Succinct 已經與一些知名的項目建立了合作關係,例如 Polygon、Celestia、Avail、Gnosis。 這表明 Succinct 在業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Succinct 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例如私人投票系統、匿名交易場景,或者用戶還可以在不實際展示金額的情況下,證明自己錢包中確實擁有足夠的資金。
總的來說,Succinct 這個項目給我的感覺就是:立意很好,但挑戰很大。 它試圖解決 ZK 技術落地應用中的一些痛點,但它的解決方案是否有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更讓我擔心的是,Succinct 的測試網需要邀請碼才能參與,而且還需要支付 10 USDC 才能生成零知識證明。 這讓人感覺有點 “割韭菜” 的嫌疑。
Succinct 完成 5500 萬美元融資,Paradigm 領投,Robot Ventures、Bankless Ventures、Geometry 等多家機構參投。
當主網正式上線時,預計很快就會進行 TGE。
對於 Succinct 這個項目,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我希望它能夠真正解決 ZK 技術落地應用中的一些問題,而不是淪為又一個炒作概念。
Resolv,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決心,彷彿要徹底解決穩定幣的各種問題。它號稱要打造一種 “真正有效的 Delta 中性穩定幣”,讓散戶也能從穩定幣的發展中獲益。
穩定幣,顧名思義,就是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 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加密貨幣世界和傳統金融世界之間的橋樑,方便用戶進行交易和投資。
但問題是,現在的穩定幣,真的穩定嗎? 恐怕未必。 USDT、USDC 等中心化穩定幣,都存在著審計不透明、濫發貨幣等問題。 而 DAI、FRAX 等去中心化穩定幣,則存在著抵押不足、算法崩潰等風險。
更讓人不爽的是,穩定幣的主要受益者似乎是機構和穩定幣發行方,而散戶投資者可能只能得到殘羹剩飯。
散戶投資者在穩定幣的世界裡,似乎永遠處於被收割的地位。 他們不僅要承擔穩定幣崩盤的風險,還要被機構和穩定幣發行方剝削。
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讓人感到非常憤怒。 我們需要一種真正為散戶著想的穩定幣,一種能夠讓散戶也能從穩定幣的發展中獲益的穩定幣。
Resolv 的核心理念與 Ethena 完全一致,即通過加密資產抵押與永續合約空頭對衝的組合來創造穩定幣。 簡單來說,就是用 ETH 或者 BTC 作為抵押品,同時做空 ETH 或者 BTC 的永續合約,從而鎖定價格,實現穩定。
這種模式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一些風險。 如果抵押品的價格暴跌,或者永續合約的資金費率為負,那麼穩定幣就有可能脫錨。
Ethena 採用單代幣模型(USDe),所有風險與收益均由穩定幣持有者承擔,並由協議儲備金在後臺進行管理。
Resolv 採用了一種雙代幣模型(USR + RLP),通過將風險明確隔離到獨立代幣的方式實現風險分離。 USR 與 USDe 類似,通過 delta 中性策略來維持其掛鉤匯率。 RLP 則作為 USR 的保險機制,通過吸收虧損來維持 USR 的穩定性。
這種雙代幣模型,可以讓風險偏好型用戶獲得更高收益,同時保護穩定幣用戶免受市場風險影響。 但問題是,如果 RLP 的價值歸零了,那麼 USR 還有保障嗎?
Resolv 的核心理念是完全由加密貨幣支持。 所有抵押品均為 ETH(近期剛剛宣布新增 BTC 支持),且不涉及任何現實世界資產(RWA)。
Ethena 最初也僅支持加密貨幣,但後來推出了次級穩定幣 USDtb,該穩定幣 90% 的儲備由貝萊德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BUIDL 提供支持。
Resolv 本質上更偏向 “加密原生” 且秉承去中心化理念,而 Ethena 通過引入中心化資產的策略,或許能獲取額外的穩定性保障。 這是一種信仰之爭,也是一種現實的考量。
總的來說,Resolv 這個項目給我的感覺就是:有創新,但也有風險。 它的雙代幣模型和加密原生理念,值得肯定。 但它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更讓我擔心的是,Resolv 目前的 TVL 已經達到了 6.37 億美元,這意味著它承擔著巨大的責任。 如果 Resolv 崩盤了,那麼將會對整個 DeFi 市場造成巨大的衝擊。
Resolv 尚未正式公佈融資細節,但其投資方包括 Delphi Labs、Daedalus 和 No Limit Holdings。 除此以外,該項目正計劃通過 Legion 平台融資,社區輪即將啟動。
自 2024 年 9 月起,Resolv 正式推出積分獎勵計劃。 用戶現仍可通過存入穩定幣參與賺取積分。
預計 $RESOLV 代幣將於 2025 年初發行。
對於 Resolv 這個項目,我持觀望態度。 我會繼續關注它的發展,看看它能否真正成為一種安全、穩定、可靠的穩定幣。
Snapchain,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速度和活力,彷彿要用區塊鏈技術顛覆現有的社交網絡。它號稱是 “最大的消費級 Layer 1 公鏈”,專為 Farcaster 社交網絡打造。
Farcaster,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它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更加開放、自由、抗審查的社交平台。 但問題是,Farcaster 的用戶體驗並不好。 數據同步困難、實時更新延遲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Snapchain 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它希望通過構建一個專為社交網絡優化的 Layer 1 區塊鏈,來提升 Farcaster 的性能和用戶體驗。
傳統的社交網絡,例如 Facebook、Twitter,都是中心化的。 所有的數據都儲存在它們的服務器上,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它們的手中。
這種中心化的架構,導致了許多問題。 數據洩露、審查言論、算法歧視等等,都是中心化的原罪。
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例如 Farcaster,試圖通過區塊鏈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 但區塊鏈技術本身也存在著一些瓶頸。 數據同步困難、實時更新延遲等問題,都是區塊鏈技術在社交網絡領域應用所面臨的挑戰。
Snapchain 的最大優勢,就是它是為社交網絡量身打造的。 它針對社交網絡的特點,進行了許多優化和改進。
例如,Snapchain 允許刪除數據(即數據修剪),這在傳統的區塊鏈中是不可想像的。 在 Snapchain 上,用戶可以刪除自己發布的帖子、點贊、關注等數據,這有助於減輕鏈上的負擔,提高性能。
Snapchain 還採用了分片技術,將用戶分散到多個分片中。 每個分片僅處理其所屬用戶的事務,這有助於提高系統的吞吐量。
在區塊鏈上,大部分數據都需要永久保存,這保證了數據的不可篡改性。 但對於社交網絡來說,並不是所有數據都需要永久保存。
用戶發布的帖子、點贊、關注等數據,往往具有時效性。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數據就沒有太大的價值了。 如果把所有這些數據都永久保存下來,只會增加鏈上的負擔,降低性能。
因此,Snapchain 允許用戶刪除舊數據,這是一種合理的設計。 當然,用戶也可以選擇支付更多費用,保留舊數據。
以太坊在轉向採用 Layer 2 擴展方案之前,曾考慮過通過分片技術實現擴容。 但由於以太坊的交易依賴於共享狀態,因此分片技術的實現難度很大。
Snapchain 之所以能夠採用分片技術,是因為社交行為足夠簡單。 這些行為只會影響發送者自身,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但問題是,分片技術真的能解決擴容問題嗎? 如果用戶數量增長過快,分片數量也會隨之增加,這可能會導致管理上的困難。
Snapchain 的創世區塊已成功激活,主網計劃於 2025 年 4 月 15 日正式上線。 這意味著我們很快就能看到 Snapchain 的實際表現了。
我相信,在 Snapchain 正式啟動且 Farcaster 準備好規模化之後,這一社交生態將集成至 Coinbase 錢包。
總的來說,Snapchain 這個項目給我的感覺就是:有潛力,但也有風險。 它針對社交網絡的特點進行了許多優化和改進,但它的分片技術和數據修剪功能,也存在著一些隱患。
更重要的是,Snapchain 的成功與否,取決於 Farcaster 的發展。 如果 Farcaster 無法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那麼 Snapchain 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Snapchain 本身是一項技術組件,而非獨立籌集資金的實體。 Snapchain 的開發由 Merkle Manufactory 出資,該公司正在構建 Farcaster 協議。
在 2024 年 5 月,Merkle Manufactory 公司宣布完成了 1.5 億美元的融資輪次,本輪融資由 Paradigm 領投。
對於 Snapchain 這個項目,我持樂觀態度。 我相信,如果 Farcaster 能夠抓住去中心化社交網絡的機遇,那麼 Snapchain 將會成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