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再扩容
监管部门再次批准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使得累计试点规模达到了1620亿元。早在2023年10月,首批试点落地,批准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鸿鹄基金,规模为500亿元,用于投资二级市场股票。2025年1月,第二批试点启动,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及其资管子公司获批成立总规模达520亿元的契约型基金。3月,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也加入试点行列,带来600亿元的增量资金。至此,共有8家头部保险企业参与了两批长期投资试点,总规模达到1620亿元。 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根据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总额达到33.26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总额为29.95万亿元。股票投资规模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28.29%,占资金运用总额的7.57%。 长期投资试点的意义
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有助于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优势,实现中长期资金的保值增值,从而缓解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并更好地进行资产负债匹配。头部保险企业先行试点,有望率先打开权益投资空间,从中受益。 政策环境分析
“稳住股市楼市”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预示着总量政策环境有望保持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均强调要稳定楼市和股市,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将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针对2025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走向,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具有支持性,未来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仍有下调空间。同时,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存在下行空间。可以预见,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望保持平稳向好,非银机构的投资端也将从中受益。 多部委发声,稳定市场预期
多个部委就发展改革、金融证券等问题答记者问。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将中长期资金定位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与“压舱石”。这一表述既延续了“长钱长投”的顶层设计思路,也凸显了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的战略意义。具体措施包括:1)资金规模显著扩容,自2024年9月以来,保险资金与养老金净买入A股达2900亿元,加上两批超过1000亿元的互换便利操作,直接推动中长期资金持股市值增长22%至17.8万亿元;2)产品创新加速,股票ETF注册效率提升至5个工作日,权益类基金规模半年增长22%至7.7万亿元,指数化投资工具对市场流动性的支撑作用有望持续强化;3)考核机制改革破题,社保基金五年期、保险资金三年期考核框架即将落地,公募基金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将重构行业投资逻辑,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约450亿元成本。此外,政策协同性显著增强——证监会联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打通入市堵点,同时通过分红回购制度优化,构建“投资-回报”良性循环。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市场波动,更通过“压舱石”资金与“源头活水”的双重作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稳定的资本支持。 投资建议
年初至今,政策定调积极,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中长期资金入市发挥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作用,有利于资本市场和非银板块的表现。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有助于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头部险企或更加受益于权益投资空间的打开。个股建议关注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财险、阳光保险。券商方面,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有助于加速券商业绩筑底进程,建议重点关注中国银河、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龙头标的。 风险提示
需要注意以下风险:政策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居民财富增长不及预期,长期利率下行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