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的开盘,不像股票市场那样一声锣响就开干,而是先来一段“集合竞价”的热身。听起来挺高大上,说是为了公平公正地确定一个开盘价,但仔细研究一下,这玩意儿真的像宣传的那么美好吗?
所谓的集合竞价,简单来说,就是在开盘前的那几分钟,大家把想买想卖的价格和数量都报上去,交易所的系统会找出一个“最大成交量”的价格,作为当天的开盘价。理想很丰满,目的是为了避免开盘价被人为操纵,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
但是,现实往往很骨感。你想啊,短短几分钟,信息量巨大,谁能保证自己报的价格是最合理的?而且,那些资金雄厚的大佬,完全可以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虚假申报来影响开盘价,散户根本没法跟他们抗衡。
成交原则也很有意思。高于开盘价的买单、低于开盘价的卖单全部成交,等于开盘价的订单按时间顺序撮合。听起来没毛病,但仔细想想,这里面是不是有漏洞?
举个例子,假设某期货合约的集合竞价情况如下:
委托价格 | 委托数量(买入) | 委托数量(卖出) |
---|---|---|
100 | 50 | 20 |
101 | 30 | 40 |
102 | 60 | 50 |
如果系统算出来的开盘价是101,那么价格高于101的买单(也就是102的60手)全部成交,价格低于101的卖单(也就是100的20手)全部成交。剩下的,就按照时间顺序撮合。
问题来了,如果我是一个大户,我在102的价格挂了100手买单,然后又在100的价格挂了50手卖单,我是不是就可以轻松地把价格拉高,然后在高位套现?散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毫无还手之力。
还有人说,集合竞价提高了交易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开盘价,让交易迅速进入连续竞价阶段。这话听起来也没错,但仔细想想,这个“效率”是谁的效率?
对于交易所来说,当然是效率更高了,可以更快地开始收手续费了。对于那些掌握内幕消息、资金雄厚的大户来说,效率也更高了,可以更快地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赚钱了。但是,对于散户来说,这个“效率”真的能让他们受益吗?恐怕未必吧。
了解集合竞价的规则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这套规则背后的逻辑,不要被那些看似美好的宣传所迷惑。期货市场,说到底还是一个零和游戏,有人赚就有人赔,散户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光靠了解规则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