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田洪良先生3月11日发表在某财经网站上的“主要货币短线操作指南”,我真是有点哭笑不得。标题里信誓旦旦的“操作指南”,内容却充满了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更别提那句“由我的智能交易系统计算得出”,简直让人怀疑,现在外汇分析师的门槛都这么低了吗?
首先,我们来看这篇“指南”的核心内容——货币对的交易区间。文章给出了美元指数、欧元/美元、英镑/美元等货币对的具体交易区间,并且煞有介事地给出了止损和目标位。
但仔细一想,这些区间是怎么来的?一句“由我的智能交易系统计算得出”就想搪塞过去?连基本的分析逻辑都不肯透露,这和直接抛硬币决定买卖方向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外汇市场瞬息万变,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一个“智能交易系统”真能精准预测短线走势?我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能预测市场,那他不是在撒谎,就是在卖课。”
退一步讲,就算这个“智能交易系统”真有那么点神奇之处,但作者却没有给出任何历史业绩数据来佐证。我们凭什么相信它能稳定盈利?难道就凭作者一句轻飘飘的“适合保证金,实盘可作参考”?
这种既没有逻辑支撑,又缺乏数据验证的“操作指南”,与其说是给投资者提供建议,不如说是把他们当成了韭菜,任人收割。
当然,为了避免吃相太难看,作者也在文章中加入了风险提示:“破位止损,有盈利30个点以上就设好止赢,在美国开市前撤出所有没有成交的挂单。”
但这种风险提示,简直就是隔靴搔痒,毫无诚意。外汇交易的风险远不止止损那么简单,仓位管理、情绪控制、市场突发事件等等,都可能导致投资失败。
而作者却对此只字不提,只强调“破位止损”,难道是觉得只要止损了,投资者就能高枕无忧?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更可笑的是,作者还提醒投资者“在美国开市前撤出所有没有成交的挂单”。这难道不是在暗示,他的“智能交易系统”在美国开市后就会失效?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系统的实用价值又在哪里呢?
这些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投顾”、“智能交易”等概念也开始流行起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
外汇交易的本质是风险管理,是对市场认知和判断的综合体现。一个好的外汇分析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
而那些过度吹嘘“智能交易系统”的“专家”,往往只是想借着人工智能的噱头,来掩盖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他们提供的“操作指南”,充其量也就是一些缺乏逻辑和依据的交易信号,根本无法帮助投资者真正提升盈利能力。
所以,对于这类“专家”的建议,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被他们花言巧语所迷惑。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理性分析,独立思考,才能避免成为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