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快递柜第一股”的丰巢,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眼看着2025年的钟声敲响,它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请却悄无声息地失效了。招股书过了6个月的有效期,也没能通过聆讯,这对于一家急于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虽然丰巢对外宣称上市工作仍在推进,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次搁浅绝非偶然,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它商业模式的深深质疑。
这几年,港交所对新股的审核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那些盈利能力不稳定、合规风险高的公司,几乎是“一票否决”。而丰巢,恰恰就撞到了这两条红线上。一边是备受争议的收费模式,另一边是监管政策的收紧,让它的上市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更让人玩味的是,早在2024年9月,中国证监会就曾向丰巢发出问询函,要求它详细解释协议控制架构、业务合规性以及“滞留费”的合理性。然而,直到招股书失效,丰巢也没有公布相关的补充材料。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次上市受阻,很可能与证监会的问询有关。
说到丰巢,就不得不提它那饱受诟病的“滞留包裹收费”模式。从2020年开始,丰巢就开始对超过18小时未取出的快递收取“滞留费”,每12小时收费0.5元,单个包裹最高收费3元。这笔钱,在丰巢的总营收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根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前5个月,丰巢累计收取滞留费高达8.08亿元,占总营收约7%。
然而,这种模式一直备受争议。不少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强制收费”,而且很多时候,快递员根本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就把快递扔进了丰巢。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家住杭州的陈女士就深有体会。有一次她加班到很晚,错过了取件时间,第二天就被丰巢收取了3元滞留费。她认为丰巢的收费通知不够及时,而且这种收费方式并不合理。
东莞的骆先生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投诉说自己根本没有收到通知短信,快递就被投递到了丰巢两天,最终被自动扣费。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而是消费者对丰巢普遍不满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丰巢的“滞留费”究竟是提高了效率,还是在变相地薅羊毛?
更让丰巢头疼的是,监管部门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2024年3月,交通运输部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禁止未经用户同意将快递投递至快递柜,否则将面临最高3万元的罚款。
这项规定一出,无疑给丰巢的商业模式套上了一道紧箍咒。要知道,丰巢一直以来都是“两头收费”——既向快递员收费,又向消费者收滞留费。现在,未经用户同意就不能投递快递柜,这意味着丰巢的主要收入来源受到了直接冲击。
长期关注物流行业的律师赵占领就曾公开表示,未经用户同意投递快递柜,属于违规行为,消费者有权拒绝支付滞留费,甚至可以向平台投诉或者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信息来源:新京报)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监管的收紧,丰巢的“滞留费”模式可能会面临调整,甚至被迫取消。这对于一家依赖“滞留费”收入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除了收费模式和政策风险之外,丰巢的盈利能力也备受质疑。尽管它在2024年前五个月终于扭亏为盈,实现了7160万元的净利润,但这并不能掩盖它过去三年累计亏损高达37.79亿元的事实。长期以来,丰巢都是依靠资本输血来维持运营。
从招股书来看,丰巢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快递员投递费用、滞留包裹收费以及广告与增值服务。然而,它的最大开支却来自于快递柜的建设、租赁与折旧。这种“重资产”模式,让丰巢的盈利之路显得异常艰难。
更让人担忧的是,丰巢的未来盈利模式仍然存在变数。一方面,随着通达系快递公司纷纷布局自营快递柜,丰巢的快递员收费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滞留包裹收费模式受到政策管控,未来可能会被迫取消或调整收费规则。而广告与增值服务,目前还难以成为丰巢的主要收入来源。
丰巢的上市计划,还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对赌协议。2021年,丰巢获得4亿美元B-4轮融资,协议规定,如果它在2025年1月27日前未能上市,投资方有权要求赎回股份。后来,丰巢与投资方重新谈判,将上市截止日期延长至2027年1月31日,但代价是支付5.69亿元的赎回费用。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丰巢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只有9.09亿元,短期银行借款却高达2.58亿元。一旦投资方行使赎回权,丰巢的现金流将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影响业务运营。
此外,丰巢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也已经受到了限制。自2021年B-4轮融资后,三年内再无新资本进入。这说明市场对丰巢的商业模式信心已经下降。如果丰巢无法成功上市融资,未来融资渠道将更加受限,甚至可能出现资金链紧张的局面。
总而言之,丰巢的上市之路,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考验,更是对其商业模式、合规性和盈利能力的全面检验。在监管高压、用户不满、资金短缺的多重夹击下,丰巢的前景,或许比外界预想的更加艰难。它能否突破当前困境,重塑盈利模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留给丰巢的时间,真的不多了。